星期三, 8月 29, 2007

我的行動辦公室之二 主機內的連線選擇

上次先把手上所有的東西都照了一下,不過其實也不是所有m因為有些東西不知道收哪邊去了,所以就把能找到的先拍一下。

下面這一張是我用過最久的sierra wireless aircard 850 pcmcia卡,算是網路上赫赫有名的一張卡,撇開價錢的因素不談,其實他的價值在於,一般的卡邊插進去之後就變成一個數據機產品,必須自己設定撥號網路的方式連接到網路上,「*99#」用過的人應該都很清楚,從gprs時代就一直用到現在的撥號碼,當然如些型號還需要加上一些前置碼等等的步驟,就不在多說。

CIMG7370.JPG

而這張卡的優點就是可以免除這些動作,安裝驅動程式完成之後,系統內會出線的是一張網路卡,而透過內建的管理程式設定完成之後,所有的設定都是存放在卡片上,也就是說道別台機器,只要安裝驅動程式,插進去出現網路卡之後,就直接有網路可以用。

對於常常在外面奔波的大老版而言,就是要用的時候插進去,搞定!很方便不囉唆,所以只有不是考慮價錢的人問我,沒有第二個答案,就是ac850。加上外接天線的設計,插在notebook旁邊也不會有大的突出,可以直接收進包包內,比較方便,跟內建的wan網路卡很接近,收訊也不差,只是hsdpa只有到達1.8Mb的規格,稍微落後一些,不過有3.6mb的地方也不多,有了也不一定有那麼快,也不需要太計較。

CIMG7371.JPG

改用vaio tz之後,發現,pcmcia不見了,只剩下一個expresscard的插槽,這下子就沒辦法使用ac850了,所以第一替代品就是這張merlin xu870卡,其實在剛剛有pcmcia的3G網路卡時,也有用過這家公司的pcmcia卡片,不過因為屁股大大,實在沒辦法接受,所以在買到ac850之後就沒用過大張的卡了,這次的xu870在尾巴上倒是縮小很多,hsdpa也到達3.6mb的水準。

然而,在軟體上卻面臨了一個大問題,該公司不針對卡片推出控制程式(驅動程式還是可以找的到),所以在安裝完驅動程式之後,就變成一台數據機,必需要用撥號的方式來連線,而且也沒有對應的面板可以看。

撇開這些不談,在連線上還算穩定,突出的大小也不至於造成太大的問題,目前我的tz暫時就用這一張卡片跟ssd抽換,在儲存空間與連線能力上取得平衡點。

下次再來看看usb跟藍牙的連線方式!

3張CF轉SSD模組!

前一陣子託人幫我代日本所賣得一個模組,3張cf卡轉成一個ssd模組,發現還真不好買,今天上午一入手就趕快打開看看,把手邊準備的三張sandisk extreme iv 8GB CF換裝上去。
下面這是所有的材料。


模組本身因為有外框的關係,不算太輕,不過上面的元件作工算是相當的不錯,也很整齊。機板上面可以動的東西只有一個4DIP的開關,用來作為簡單的設定。

這是所購買的cf卡,速度標示為40Mb/40Mb,算是相當高速的cf卡,當然價錢也不會太便宜。


模組的一邊是只能插一張卡的部份,另一邊則是有轉版換成ide介面,我想之後應該可以透過轉版的方式變成sata的介面(sata的cf卡),旁邊還有一個usb的插槽,但是別想太多,不可能直接當成usb磁碟機的,我猜測應該適用來更新機版上得軔體。


另一邊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兩張cf卡的插槽,兩邊的固定塑膠還滿穩的,拿起來甩一甩都不需要擔心有問題。


來一張側照圖,模組本身在外側有鐵架,鎖得很牢靠,加上cf卡的固定也滿結實的,放進機器裡面應該是可以放心。


安裝完成的兩邊模組,看起來很有架式,滿滿的cf卡,看了就流淚(因為好貴阿)。



這是接頭的模板,上面的ide版是外插上去的,跟下面的cf控制主版並不是一起的。

實測的結果大概跟tz的ssd差不多速度,安裝vista開機的時間很快,詳細的測試我有時間再來弄。
目前這一顆ssd釋放在fujitsu的tablet pc上面,可以在開會的時候多一台繼續拿出來轉.....

星期二, 8月 21, 2007

我的行動辦公室

話說從以前到現在,所用過的行動連線方案有很多種,在數據機都沒有內見到筆記型電腦之前,用pcmcia的數據卡(那時後有xjack的數據卡逸品)、到後來gsm時代的無線數據機,不管是透過RS232或是pcmcia、CF等介面,都陪伴著度過許多的時光。
CIMG7367.JPG

不過現在到了3G的時代,傳輸速度更快,電腦的介面也越來越多樣化,但其實所需要做的事情都大致相同,連接上網,接下來也不一定是多麼正經的事,即時傳訊、瀏覽網頁、收發信件,這是行動服務的基本,事實尚在擁有連線能力的同時,也打開了許多的可能性。

我用過很多的連線方式,在3G初期的時候,選擇不多,所以大多是使用手機連結,使用藍牙聯接到手機上面,或是USB接線的方式把手機當作數據機,都可以以撥號網路的方式與網際網路接軌,而隨著時間的進步,開始慢慢的出現PCMCIA、USB、ExpressCard等的介面,讓行動通訊的資料部份有更多的選擇性,當然各種解決方案有不同的作法與優劣,我想就這一段時間來我所使用的各式連線工具與方式作一些分享。

這裡是我包包在最近半年內曾經出現的連線工具,有些我之前就分想過,有些因為也沒什麼特別的以也沒多提,從左到右依序是ExpressCard、PCMCIA、Dopod 9100、USB介面,還有一些像是華為的USB與其他牌子的PCMCIA卡片、各式手機等我有發現在拍張照片,不過在應用上來說事大同小異,除了Sierra公司有在驅動程式上以虛擬網路卡的方式連接外,大多數的設備都還是不拖數據機的模式(Dopod 有藍牙PAN的方式,稍後再提)。

To be Continued

星期一, 8月 20, 2007

SONY的藍牙指標裝置。

前面兩篇都是在說羅技的滑鼠,這一篇來看看sony最近推出的藍牙指標裝置,下面這一個是簡報器,就是上面有一個觸控版的藍牙滑鼠,網路上已經有人介紹過了,我這邊也不多說,不過要特別提出來的就是,這個指標裝置的手感其實不錯,因為背後的電池盒關係,可以讓食指剛好勾住,用拇指來操作換頁鍵。
但是如果要拿來當成觸板使用,其實因為拇指的感度不是很好(可能有人的手比較巧),所以不大適合太精細的動作,會有點難以控制,更不用提下面那兩顆左右鍵了,最多就是那來選選單一類的事,其他就有點難度。
DSC00156
sony做的東西質感都不錯,但是這個指標裝置實在是有點貴,三十幾台票的價位讓人有點卻步,如果不是非買sony的不可,我是覺得這個價錢可以買到更好的東西,像是gyration公司推出的小型簡報裝置。(剛剛看了一下,199美金,超過不少,有點筆誤。)

下面這一隻就是sony的雷射藍牙滑鼠,之前曾經出過紅光版本,但是因為紅光在桌面的選擇上有很多限制,並不是很好用,sony後來也推出了雷射版本。
這種梭型的滑鼠其實並不是太好握,因為長長的身軀,加上兩側沒有摩擦點,很容易就會讓首長中間拱起來,用久了容易感到疲累。類似問題在vx nano跟v400的羅技滑鼠上都有發生,也是扁平鼠的共同問題,之前有塞進pcmcia的那一隻滑鼠,問題就更嚴重了,用不了幾分鐘,大概就要宣告放棄。
DSC00157
開手感不談,這一隻滑鼠的重量也頗驚人,兩個三號電池加上本體就有點重,讓整隻滑鼠的重量達到這個體型的高峰,不論是攜帶或是滑動都非常的有「份量」,如果不是sony的狂熱分子,我想這隻滑鼠還是從採購清單上面替除或是買一隻別的滑鼠會來的更有效益。

VX nano 與 Thinkpad X60T合體

補充一下,把nano的接收器插到X60T右邊的usb插槽當中,其實還滿合適的,從側邊看起來就不是很容易看到。


不過從正面還是可以稍稍看到突起的一點點。


由於x60t有三個usb port,所以接收器用掉一個之後感覺還不會那麼嚴重,加上右下方本來就是凹進去的,看起來就很像是內建的。提供給有類似設計筆記型電腦的使用者參考。

星期日, 8月 19, 2007

整理完的工作桌

CIMG7365
這星期花了一些時間把桌面整理好了,其實雖然說現在看起來整齊,但是一般都是稱不過幾個星期就會回覆原狀,繼續東一堆西一堆的。

整個桌面上最大的就是Dell 的2405fpw液晶顯示器,這是之前跟同是在鳥窩團購的,大概要三十多張小朋友,不過現在的價錢只要二十多張,雖然跌了很多,但是對我來說,陪我度過了許多工作的時光,算是很超值得設備,也讓我一直捨不得把他換掉。1920*1200的高解析度加上豐富的輸入端子,讓這台顯示器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旁邊的benq 20"相較之下就遜色多了。

CIMG7366
這個喇叭是最近才買的,不過要是有人問我的話,我認為以他的價位可以買到更好的,例如mac常見的水母喇吧。而聲音的部份並不差,但是要說是天籟或是讓人發燒那就差得遠了,內不也只有一個usb跟line-in輸入,用在電腦上應該還可以,但是沒有光纖輸入可以用,所以好的訊源就不用考慮了,樣子看起來方方正正的,擺在那邊的原因是要擋住後面多的不像話的電線。

目前桌面上只有看到一台mac mini,core duo運作mac osx,當成家中的工作機,其實裡面並沒有跑bootcamp,而是跑parallels的虛擬機器,裡面有ubuntu跟windows xp的作業系統,需要的時候就可以打開來使用,足夠應付工作上得需要。

整個書房的右邊其實還有另一組工作設備,不過因為沒整理好,所以就不談了,不然照出來應該就是倉庫的樣子了。

星期六, 8月 18, 2007

VX Nano 與 v400 回顧比較

最近推出的超短接收器滑鼠VX nano讓不少人驚艷,也有很多人拿vx revolution作比較,不過我把這幾隻滑鼠的設計比較了一下,發現其實nano的設計比較接近的是停產一段時間的v400,就是當初號稱Dual Laser的那隻滑鼠。


從外觀上看起來nano的高度都比revolution扁一些,反倒是跟v400的高度相近,這樣的好處是比較好攜帶,但是其實以手感來說我認為revolution的比較貼手,用起來的感覺也比較好。
v400在當初推出的時候我認為手感是相當棒的,但是用了vx revolution之後,發現revolution的手感更勝一籌,自此v400就放在抽屜一段時間,而nano推出之後,左看又看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熟悉感,後來翻東西終於發現原來這種手感就是當初v400的感覺,而且nano的雷射似乎也沒有revolution的解析度高,反而是跟v400的比較接近。

從後面看過去,尾部跟側面的線條也很接近,v400後期有出橘色版的強調側邊的曲線,在側線上,相似度非常高,那兩個輔助按鍵更是如出一轍。


滾輪的部份就不用提了,新的vx、mx飛輪使用上非常的方便,多文章都有介紹,我就不多談這個部份。


接收器的部份當然是不能比,v400的算全長,nano的就非常的迷你。但是也必須提一下,除了少數項thinkpad x60等usb內縮的機型或是usb放在尾端的外,要想真的插著不動,那個小突出想感覺不到其實是不大可能的。而且這次nano的收納部位必須取下電池蓋,不是很方便,所以想要插著不動的朋友可以先注意一下自己的notebook是不是方便。


最後讓vx400與新款的nano並排來一張,雖然nano的設計很吸引人,但是在手腕支撐的部份我認為較revolution來的不足,加上小的接收器也並未如想像的方便收納,且解析度與輔助按鍵的位置也不近理想,與revolution的價差也有幾百塊,建議要採購的朋友可以多比較一下。

星期三, 8月 01, 2007

雙SSD的VAIO TZ。

VAIO 新推出的tz筆記型電腦都可以透過選配的方式搭載ssd固態硬碟,不過大小卻只有32GB,如果把光碟機去掉,改選硬碟,那與原本的需求ssd的出發點又相互違背,對於常常背著筆記型電腦的人來說,實在是一項難以抉擇的事。
如果外接usb硬碟,可以解決部份的問題,但是在另一方面又必須要多帶著一條線,也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


對於有需要攜帶資料的人來說,tz內部唯一的擴充介面只有一個express card,所以如果要擴充儲存空間的話也只有靠這個方式。碰巧前一陣子買了兩個創建的express card ssd,雖然速度不是很快(內建的速度應該有兩倍快),但是對於儲存資料來說應該是夠了。(下面的圖一點關係都沒有)


我買的是下面的這一張express card ssd
http://www.transcend.com.tw/products/ModDetail.asp?ModNo=162

雖然有32GB不過價錢更是驚人,快要二十張小朋友,東西有附usb的轉街頭,可以插上去直接使用usb讀取,但是如果要這樣用的話,也不需要買這種產品,因為變成超大一塊,醜的不得了。

把卡插進去之後,只看到的一點點,因為tz邊原有斜切,所以看得出是另外插上去的,但是整個機型來說還算是維持原來的美型。


加上ssd的容量,tz的內建儲存空間變成32GB+32GB,雖然依舊不是很夠,但是對於全固態的機器來說,已經滿夠用的。而且對於tz的使用時間跟方便性也沒有損失,用休眠狀態,可以當成pda使用,要是內建3G的話就更完美了,下一步看看有沒有辦法把3G的通訊介面有藏進去,朝向單機一整天的工作力邁進。

變壓不用說,因為是日規的,所以是搭配跟type g一樣的超迷你變壓器,不過感覺上跟我之前g1的有點不同,似乎變得比較粗糙,因為目前g1不再身邊,有機會再比較看看。


這台訂製機,改成美規鍵盤,加上印製中文字符,用起來跟中文機其實沒有太大的差異。



雖然搭配的顯示卡一開始不能看到aero的glass特效,不過用一些小方式就可以把他開啟,讓爽度再提高一些。

隨著ssd的普及,我想之後的nb應該也會慢慢的區隔出超可攜的一塊市場來,開會無聊的時候可以把機器開著機,斜著轉圈圈也是一種挺變態的嗜好....之前用工人舍改的ssd機器之後,發現自己跟中學生轉書一樣,開會無聊時就轉了起來,也算是全固態設備的解悶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