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9月 19, 2007
FILCO 新版的藍牙茶軸鍵盤
包裝就跟一般的filco鍵盤一樣,背面倒是亂了一些。
打開之後裡面的東西不多,只有一張說明書、鍵盤本體、藍牙尾巴(2.0的)跟電池兩顆。
藍牙尾巴是台灣製的,鍵盤本體也是台灣製的,內行的都知道應該是哪一家公司做的,質感還不賴,可以把usb的金屬部份蓋住。
鍵盤跟之前的版本也類似,沒有太多不同。右上角的燈號部份變成一個連線提示鈕、電力提示鈕、還有連線的開關。
最上方的連接線則被開關取代,按下去電就關掉了,不用的時候可以省一些電。
電池是使用兩個AA電池供電,壽命的部份剛剛入手,有時間在看看。
驗明正身一下,確實是櫻桃家的茶軸沒錯,我最愛的手感。
雖然身邊已經有很多之鍵盤了,不過還是忍不住又多敗了一隻,畢竟消耗品會有用完的一天阿。(但是感覺進貨的速度要快一些.....)
星期四, 9月 13, 2007
SZ 金剛合體!
話說sz不用很久了,不過最近幫老闆入手了sz的底座,發現還不錯用,把照片拍一下跟大家分享一下。
其實這個底座跟一般的vaio底座也差不多,不過因為sz是十三吋的電腦,所以要顯得大一些,作工上來說算是還好,沒有什麼需要太抱怨的地方。但是跟thinkpad的底座比起來的話,在拆卸結構上就有一點簡陋,thinkpad的一般都有一個板手位置,可以明確的知道要拔離底座。
sz的底座在這方面就只有一個undock按鈕,按下去電腦上就會顯示底座分離,然後底座上面的橘色燈號就會熄滅,至時候就可以拔開。不過就算不按,拔開也會有類似的訊息並沒有像thinkpad一樣,會發出逼逼聲提醒使用者。
不過購買dock的人當然不是為了聽那個逼逼聲,而是為了回到定位的時後不需要拔線,或是插一些usb設備等等。
sz的底座從左邊看來,就是電源接頭(怎麼沒有變成黃色的,這樣比較有一致性),網路插頭、usb插槽、dvi、dsub、兩個usb插槽。
算算一共是三個usb插槽跟兩個顯示輸出,這樣也不需要使用dvi轉dsub的轉接器,設備的連接上都滿直接的。
換個角度看一下,上面那個金屬頭就是接到sz下方的。
雖然有dock很方便,但是我認為sz的dock售價要遠遠比thinkpad的高,以功能性來說,也稍稍不足,甚至連進底座的導引跟拔開底座的警告都不是那麼理想。
當然這一篇不是勸敗文,也不是勸退文,只是想要說一下經手這個產品的一些感想。
星期三, 9月 12, 2007
工人舍新機(其實也不大新)
工人舍的兩代新舊機並列,右邊的是舊版的,採用amd的處理器,連rmvb都看不起的版本,左邊的是新板本採用的是Intel新版的A系列處理器,雖然只有600Mhz不過還可以看rmvb,算稍微實用一點。
螢幕來說其實舊版的比較明亮,雖然新版的解析度比較高,還有觸控可以使用,但是相較之再亮度方面就小不少,擺在一起開機後,可以明顯的發現螢幕的亮度有一小段差距。
下面是新版的開機畫面,右邊多了好幾個按鈕,比原本簡單的版本多了上面那六個按鈕,同時下面的按鈕也加大了。轉過來之後,按鈕的配置應該可以更方便看電子書,不過解析度的提昇對於電子書的應用更有幫助,原先的800*480配置,只能看看漫畫,對於一般的pdf電子書幾乎是沒有辦法閱讀,因為解析度不足。
電子書方面的應用等之後iRex新機入手之後再把手上鎖有適合看電子輸的設備一起排出來看看。
來張按鈕的近照。
滑鼠左右鍵跟捲動鍵都加大很多。
這次sd卡終於可以直接插進去,不會凸一節在外面。這樣放sd卡在裡面的時候也不用擔心了。旁邊的cf槽跟原先的差不多,都是採用保護蓋得方式。
機體的另外一邊是電源供應器插頭(跟前一代一樣採用toshiba的19V變壓器,所以其實台灣也很容易買到),電源供應器跟前一代幾乎是一模一樣,第二個usb街頭是藏在蓋子裡面,下方也是一般的橡膠條(就是用久了會鬆調、斷掉那種)。DSUB接頭是不需要轉接的,所以帶出去就可以直接進行簡報,這一點對於隨身機來說還滿重要的,之前用過一些小機器(ux、u8G)都需要拉尾巴,確實是很不方便。
這一帶多了像是攝影機跟數位電視(日規的oneseg跟台灣不相容),所以在 鍵盤上面也多了一些藍色的快捷鍵,可以快速的啟動對應的程式。
附帶一題,這一帶的鍵盤好打很多,比前一代需要鎖螺絲補強的狀況好很多,雖然不能跟高階的比,但是以小鍵盤來說,已經是可圈可點的表現。
照片裡面也可以看到喇叭其實由螢幕下方一到了鍵盤上方,至於效果,我想就不需要多說了,會響就是了。
前方面版的部份原本在舊版是讀卡機,現在則是將音量控制跟耳機麥克風的插座移過來,還有電源燈號的部份也改到前方,並且由綠光改成比較具有科技感的藍光。
右側的部份就是硬碟與鍵盤一類的燈號,不多提。下方的是無線網路開關,不果我覺得原本使用鍵盤快速的開關的方式也不差,多加一個開關到外面,有比較好用嗎?
這一代因為變更處理器的關係,所以加上了風扇,雖然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全速轉起來也是有點聲音,跟前一代無風扇的設計比較,雖然是不得已,但是在機器改成ssd版本之後總是讓人覺得最好內部沒有會動的東西比較好。
跟富士的新機比起來,我還是覺得工人舍的設計算很不錯的,雖然在重量、處理器方面小輸一些(新版的處理器追上了),但是卻不失為一台極佳的隨身機,加上新推出的大電池,也對延續使用能量方面有很大的幫助。
星期三, 9月 05, 2007
SSD 效能檢閱
還記得之前所分享的三張cf轉pata 的ssd模組嗎?這次就把手上的各式flash儲存裝置跟硬碟一起拿來比較一下,看看從數據面有什麼樣的發現。
首先登場的是效能最高的,也就是內建在vaio tz內部的32GB高速ssd:
這個ssd速度真的很快。接下來看看三張cf轉pata的ssd模組,這個測試的部份是透過usb轉pata的模組做的,所以其實還是有一些誤差,但是這邊就先不管了,等有機會再來測測實際接在bus上面的速度。而這個部份也分為兩個結果,一個是2xCF Raid 0 另一個則是3XCF Raid 0 的結果,都是使用sandisk extreme iv的高速8GB卡,但是結果似乎是完全一樣,不知道跟使用usb連接方式測是有沒有關係,等有時間再進一步釐清。
這是兩張cf的結果:
這是三張cf的結果:
看得出差異不大,所以說不定是受限於晶片本身的效能,或是其他因素。
下面的測試則是創建的ExpressCard SSD 32GB版本,測試的介面分為兩個部份,就是透過附贈的usb轉接器,與直接插入vaio tz的ExpressCard插槽內,不過結果有點讓人意外,使用usb介面的效能似乎要比較好(於X60T上測試),同樣的,變因也沒有控制的很好,因為在兩台機器上測試,有時間在看看要不要限制變因。
下面是創建的ExpressCard SSD 32GBExpressCard插槽:
這個結果則是直接使用使用usb介面:
另外我也順便測試了一下支援Readyboost的高速usb flash,A-Data的8GB my flash拇指碟:
效能就比較不理想了,但是詭異的是,使用ExpressCard SSD的Readyboot所增進的效能感覺似乎不如usb flash的好,這個可能也需要進一步的測試看看。
最後我把7K100跟5K80的硬碟測試結果也附上參考,其中7K100是直接使用ThinkPad X60T的sata介面,而5K80則是使用創建的sata外接盒,其中的誤差不再探討,純粹參考用。
這是7K100,效能極佳:
而5K80則是有一段差距,跟上面的ssd比較接近。
但不論如何,在access time上都有級數上得差距。
隨手做了一些測試,供網友參考。